当前速读:“减负”双重奏 合力促成长——访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教体局局长孙莉

2023-06-14 11:49:10 中国教育报

■融媒体教育局长访谈


(资料图片)

自去年起,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迎来了一番教育新气象:校内,推动构建“慧学课堂”,提升教学品质;校外,开展“家住槐荫 ‘育’见成长”行动,践行“全环境育人”模式。课内提质、课外增效的“减负”双重奏,激发了槐荫区教育的新活力。

槐荫区教育如何实现课内课外双丰收?日前,济南市槐荫区教体局局长孙莉做客中国教育报“融媒体教育局长访谈”直播间,接受了记者的专访。

以课堂为抓手,促进课内提质

记者:您去年上任后,提出构建“慧学课堂”,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地位,通过创设“整体性学习任务”“大问题场”等,引导学生思维进阶式学习。选择课堂作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建设的突破口,是出于怎样的思考?

孙莉:回应教育的时代发展,把政策要求转化为发展动力,是槐荫区启动“慧学课堂”建设的第一点思考。关于课堂,我们一直有一个朴素的认知:谁改变了课堂,谁就改变了教育。服务教师专业发展,培育学生核心素养,关键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。《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》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,意味着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、新征程。实现教师群体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,必须在新课程、新课标理念下,积极探索新课堂建设。

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是“慧学课堂”建设的第二点思考。当前的课堂学习中,学生常面临机械学习、虚假学习、浅层学习等困境。要改变这样的现状,就需要不断推进课堂变革。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、真实学习、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。

记者:“慧学课堂”需要教师做出很大改变,如何推动教师开展“慧学课堂”的探索?如何评价每位教师每一堂课的质量?在区域层面,有哪些好办法?

孙莉:区域推进教学变革,既要积极,又要理性。首先,教学变革如果没有区域层面积极、持久、有效的推动,就难以形成区域教改的氛围,区域教改往往也难以持久、深入。其次,“理性”的主要体现是稳妥、有序、持续地推进,不能急躁冒进,要系统综合施策,特别是在变革中要把握好“学与导”“放与收”“统一与多样”等方方面面的平衡。

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,我们主要采取了“联动引领”“渐进推进”“双轨行动”“评价跟进”的方式。“联动引领”即行政与专业联动。区教体局从教改规划、奖励政策、评比督导等方面推动区域教改氛围的形成;区教研中心负责教改方案整体架构、教改行动的落实与教师培训等。“渐进推进”即遵循改革规律持续改进,分阶段不断加入教改新元素。“双轨行动”即“学校行动”和“学科推进”的双通道行动。“评价跟进”即教研中心在日常教学视导中,依据“慧学课堂”的评价量规进行观课评课,教师的每一节家常课都从“慧教”与“慧学”两大维度进行规范评价赋分。

记者:“慧学课堂”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改变,更是学科的整体建构。“慧学课堂”给槐荫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?

孙莉:变化包括显性和隐性的。第一,有效引领了区域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变革,各中小学初步呈现出丰富的教改实践样态。第二,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,逐步实现“会自学、会提问、会思考、会表达”,在“学会”中逐步走向“慧学”。第三,从技术层面为教师开展教学变革提供了专业支持,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改进做到了“眼中有学生,心里有目标,实践有路径,评价有依据”。

打造“全环境育人”模式,实现课外增效

记者:“家住槐荫 ‘育’见成长”系列主题活动,通过沉浸式、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结,开辟“成长全场域、‘双减’新赛道”,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?

孙莉:在这一系列活动中,我们利用槐荫区得天独厚的场域资源,打通课内外学习的“双场域”,让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结,通过课内知识、能力在实践场域中的迁移、运用,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真场景、多维度,全面打开教育的广度与维度。比如我们已经开展的“打卡国际双年展——济南市美术馆系列活动”,有万余名师生完成打卡。在与学生共同观展的过程中,我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写在脸上的好奇与惊喜,国际双年展“艺术+科技”的视觉感受,让他们感受到艺术表达的创新性与多样性。

记者:您推动“全环境育人模式”,希望校内与校外教育相衔接、相贯通,“全环境育人”对教育行政部门有哪些挑战?

孙莉:在策划“家住槐荫 ‘育’见成长”活动时,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身边的资源“教育化”,让它真正具有育人的功能。2023年,我们遴选出十大场域作为全环境育人基地,组建了课程开发团队去挖掘课程资源,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知识链接,设计学习任务,并与十大场域相关人员深入探讨各区域的课程设计,召开专题会反复论证,以实现各场域教育功能最大化。

深耕调研,挖掘教育新资源

记者:您对区域教育的设计,非常注重挖掘外部资源,着力推动“大教育”格局,这和您曾经在外系统的工作经历相关吗?

孙莉:是的,有关系。曾经16年的从教经历,让我熟悉教育、了解教育并全身心投入教育。14年前,因工作调整,我到街道办事处工作。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职业体验,而且让我有机会跳出教育看教育。重新回到教育系统,我就有了更高、更广、更深的视野和视角,去思考、谋划教育工作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从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”的高度,以系统思维对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方面工作进行整体论述、作出整体部署。我们应以系统思维认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,树立“大教育观”,深化“大贯通”理念,增强“共同体”意识,主动跳出“一亩三分地”,向外寻找新知识、新方法、新路径。我们注重挖掘外部资源,重点打造“家住槐荫‘育’见成长”全环境育人教育品牌,就是践行“大教育观”的生动实践。我们期待社会各行各业能与教育进行深度交流融合,与我们一起建设高质量全环境育人体系。

记者:您在工作中非常注重调研,不仅走访学校,组织座谈会,还建立“局长直通车”,面向广大教师、家长征集意见。您认为该如何做好区域教育的调查研究?

孙莉:一直以来,我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划、推动工作的“第一法宝”。到任8个月来,我先后调研了40多所学校。今年,我计划每周至少调研两所学校。对于如何做好区域教育调研,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四点:一是怀着“空杯”心态。因长期离开教育系统,对于全区各学校的了解,我的认识还停留在14年前。为拿到货真价实的第一手资料,我怀着“空杯”心态,深入学校,全方位调研了解学校发展情况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。为提高调研实效,开展调研前,我会先征求学校的意见,了解学校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,然后根据学校的需求,带着相关科室负责人陪同调研,面对面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。三是调研细致深入。为了摸清学校“家底”,除了查看学校办学环境,还问情况、听汇报、提要求。经过调研,基本掌握了整体情况,摸清了突出问题和困难,并指导学校结合校情,谋划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特色化办学路子。四是寻找解决路径。针对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,要协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,加大蹲点教研指导力度,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,积极打造高质量“慧学课堂”,切实提高教学质量。(本报记者 张婷 胡茜茹 魏海政)

上一篇 : 大连庄河市: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双向“增值反哺”
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

x

相关推荐

精彩推送